时时乐历史开奖查询
你的位置:时时乐历史开奖查询 > 新闻动态 >
荒地“变身记”——重庆高新区村集体经济转型微观察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7:37    点击次数:194
\n

5月14日,晨雾如薄纱般缭绕未散,缙云山脉南麓虎峰山脚下的重庆高新区曾家镇农安村博皓运动中心(以下简称运动中心),在雨后朦胧水汽中若隐若现,悄然融入这幅山水长卷。其凭借7.5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,成为全市最大的综合户外运动中心。错落分布的足球场等体育设施、跃动的身影,不仅成为登山客眼中最有活力的风景,更成为村集体经济转型、践行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。

\n\n\n

从虎峰山上鸟瞰重庆高新区曾家镇农安村博皓运动中心。雷键 摄 

\n\n\n

让人意外的是,一年前这里还是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需要整改的“散乱污”集聚地,但让人想不到的是——这里正发生着一场用体育经济杠杆撬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

\n

过去,这里曾是“生态疮疤”

\n

时间拨回2007年7月17日,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裹挟着泥石流,将曾家镇曹家沟、火钳沟社80余亩良田冲刷成砾石遍地、无法复耕的“绝收田”。

\n

“水火无情啊,那次天灾让当年村里64户,差不多300人,一夜之间断了粮!”年近古稀的农安村老支书刘明辉,眼眶湿润地回忆着说。

\n运动中心已在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承办了一场全国性赛事。雷键 摄 \n\n面对失去耕作能力的土地,农安村“两委”在2008年做出艰难抉择——以每年10万元的租金将土地出租给工业企业。17年间,纸箱厂、水泥厂、废品回收站等十余个“散乱污”企业陆续入驻。虽勉强维持着村集体收入,却在青山间留下道道生态疮疤。\n

“那几年,总感觉空气中永远飘着水泥灰。”现任农安村支书钟伟说,村民多次向镇政府反映污染问题,但每年10万元的固定收益,让整改始终陷于“企业关停——群众没收入——反复拉锯”的怪圈。

\n

过去想改却不敢改、不会改,环保督察给了曾家镇“尚方宝剑”和“方法论”,饮鸩止渴的发展模式结束了,一场始于环保督察的转型实验开始书写……

\n

如今,这里重塑发展逻辑

\n

在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过程中,重庆高新区管委会、曾家镇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建立横向到边、责任到底、多管齐下的整改责任机制,全方位推进整改责任落实。针对问题地块,采取“三步走”策略:高度重视,快速行动;科学施策,分类处理;举一反三,全面整治。2024年6月,整改项目通过验收。

\n

环保攻坚完成了,但是村民的收入也跟着不见了。

\n

“这地一天不用起来,村民就少一天的收入。”钟伟说着,“去年夏天,别个是热得睡不着,我是急得不敢睡。”

\n

去年6月的一个傍晚,村里的“80后”薛波找到钟伟奓着胆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。“中央不是号召体教融合吗,咱们让这地上‘长’出个运动公园行不?”这个当时看似天方夜谭的提议,却与曾家镇党委的思考不谋而合。

\n

根据重庆市2023年4月发布的《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方案》中相关规定,曾家镇开启了生态修复+产业导入新模式。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局充分利用三线一单智检服务平台,让运动中心项目有效避开生态红线,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角度出发为项目快速给出选址建议。

\n

随之,政策东风与基层智慧一拍即合。农安村通过“四议两公开”议事程序,村集体一致通过建设运动中心的提议,决定盘活这80亩地。2024年6月,博皓运动中心破土动工。该村采取引入社会资本建设、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模式,采用“租金保底+利润分红”机制;同时,经村集体决策,将运动中心收益的20%投入乡村振兴发展,由此形成生态价值转化的长效机制。

\n\n\n\n\n\n\"image.png\"\n\n\"image.png\"\n\n\n\n\n

\"image.png\"运动中心毗邻大学城,背靠虎峰山,有良好的区位优势。雷键 摄 

\n\n\n\n

曾家镇副镇长陶发敏,望着绿意盎然的运动场与远处的虎峰山林带,感慨道:“环保整改不是简单的关停退让,而是要有直面问题、重塑发展逻辑的态度。过去我们守着青山却走了弯路,现在既要还清生态旧账,更要蹚出绿色新路。”

\n

记者观察:“体育+”催生振兴动能

\n\n

近年来,科学城秉承建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坚持“一村一策”,全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,因地制宜选准主导产业、壮大集体经济、拓宽增收渠道,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,加快打造一批有辨识度的和美乡村建设成果。

\n\n

运动中心“体育+”的乘数效应逐渐显现。雷键 摄 

\n\n

一组数据勾勒出曾家镇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:伴随着运动中心的投用,五一假期接待游客量同比激增31.2%、农产品销售额增长19.7%、民宿入住率达87%……这片曾经“散乱污”企业聚集的土地,正以“体育+”为支点,撬动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的双重变革。

\n

2010年起,曾家镇关停60余家污染企业,腾退土地的18.6%建起运动中心。2024年9月一期投用后,300多名青少年在此接受专业足球训练;二期、三期工程将于今年三季度全面开放,配备鹰眼回放系统的网球场、5G+AI无人机训练基地等科技场景落地,预计2026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。通过“政企村联动”模式,环保攻坚成果转化为产业投资机遇——污染地块变身运动场馆,荒山开发为研学基地,生态修复与文旅消费形成闭环。这种“修复——增值——反哺”的循环,既守护了绿水青山,又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,印证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实践价值。

\n\n预计到2026年,运动中心年接待运动爱好者可超10万人次。雷键 摄 \n\n\n离别时,陶镇长给记者还算了一笔账:“生态负债转为经济资产,乡村振兴才有了可持续方程式。”数据显示,2024年底,运营方法人向村集体上交40万元,占当年村集体经济的50%。运动中心的辐射效应远超预期,村民刘大姐通过土地租金和儿子就业,年收入增加超3万元;预计从今年起,当地村集体收入年均增长将超10%。\n\n\n

曾家镇的转型暗含国家战略逻辑:通过“政企村联动”模式,环保攻坚成果转化为产业机遇。污染地块变身运动场馆,生态修复与文旅消费形成闭环。无人机训练、国际轮滑等“体育+科技”项目必将吸引更多年轻客群,民宿与农产品展销延伸消费链条。从污染地块到体旅高地,这场绿色变革印证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基层实践——生态治理不是负担,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。

\n

傍晚时分,夕阳为场馆轮廓镀上淡金镶边,运动场地与苍翠山色浑然一体。科学城的曾家故事证明,乡村振兴的密码藏在生态修复的决心、产业创新的智慧与全民共享的格局之中。当“体育+”成为撬动资源、激活要素的支点,广袤乡村便能书写更多“绿色逆袭”的传奇。

\n

原标题:荒地“变身记”——高新区村集体经济转型微观察

\n\n